薄荷百科


養花網泡茶知識專區

薄荷介紹

薄荷(學名:Mentha haplocalyx Briq.)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,別稱:野薄荷、南薄荷、夜息香、野仁丹草、見腫消、水益母、接骨草、水薄荷、土薄荷、魚香草、香薷草等。

薄荷是一種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。全株青氣芳香。薄荷還是中華常用中藥之一。它是辛涼性發汗解熱藥,治流行性感冒、頭疼、目赤、身熱、咽喉、牙床腫痛等症。處用可治神經痛、皮膚瘙癢、皮疹和濕疹等。光朋溫室採摘的薄荷又是春節餐桌上的鮮菜。清爽可口。平常以薄荷代茶,清心明目。

形態特徵

多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高30-60厘米,下部數節具纖細的鬚根及水平匍匐根狀莖,銳四稜形,具四槽,上部被倒向微柔毛,下部僅沿稜上被微柔毛,多分枝。葉片長圓狀披針形,披針形,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稀長圓形,先端銳尖,基部楔形至近圓形,邊緣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齒狀鋸齒,葉柄腹凹背凸,被微柔毛。輪傘花序腋生,輪廓球形,花時徑約18毫米,具梗或無梗,具梗時梗可長達3毫米,被微柔毛;花梗纖細,被微柔毛或近於無毛。花萼管狀鍾形,外被微柔毛及腺點,內面無毛,10脈,不明顯,萼齒5,狹三角狀鑽形,先端長銳尖。花冠淡紫,外面略被微柔毛。雄蕊4,前對較長,長約5毫米,均伸出於花冠之外,花絲絲狀,無毛,花藥卵圓形,2室,室平行。花柱略超出雄蕊,先端近相等2淺裂,裂片鑽形。花盤平頂。小堅果卵珠形,黃褐色,具小腺窩。花期7-9月,果期10月。

生長習性

薄荷對環境條件適應能力較強,薄荷對溫度適應能力較強,其根莖宿存越冬,能耐-15℃低溫。其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℃-30℃。氣溫低於15℃時生長緩慢,高於20℃時生長加快。在20℃-30℃時,只要水肥適宜,溫度越高生長越快。薄荷對土壤的要求不十分嚴格,除過砂、過黏、酸鹼度過重以及低窪排水不良的土壤外,一般土壤均能種植,以砂質壤土、沖積土為好。土壤酸鹼度以pH值為6-7.5為宜。

薄荷為長日照作物,性喜陽光。日照長,可促進薄荷開花,且利於薄荷油、薄荷腦的積累。

分佈區域

薄荷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,中國各地均有分佈。中國各地多有栽培,其中江蘇、安徽為傳統地道產區,但栽培面積日益減少。熱帶亞洲,俄羅斯遠東地區,朝鮮,日本及北美洲(南達墨西哥)也有。

繁殖方法

1、根莖繁殖:培育種根於4月下旬或8月下旬進行。在田間選擇生長健壯、無病蟲害的植株作母株,按株行距20×10cm種植。在初冬收割地上莖葉後,根莖留在原地作為種株。

2、分株繁殖:薄荷幼苗高15cm左右,應間苗、補苗。利用間出的幼苗分株移栽。

3、扦插繁殖:5-6月份,將地上莖枝切成10cm長的插條,在整好的苗床上,按行株距7×3cm進行扦插育苗,待生根、發芽後移植到大田培育。

薄荷品種類型

1、紫莖紫脈:幼苗期莖為紫色,中後期莖稈中下部為紫色或者淡紫色,上部莖為青色。幼苗期葉為橢圓形,中後期為長橢圓形。葉脈幼苗期為紫色,中後期中下部葉片的葉脈呈現明顯紫色,上部葉片葉脈呈淡綠色。幼苗期葉片為暗綠色或微紫色,葉緣鋸齒淺而稀且呈紫色,中後期葉片為綠色。

2、青莖:幼苗期莖基部紫色,上部綠色,中後期莖基部淡紫色,中上部綠色。葉脈淡紫色或者青白色,略下陷。幼苗期葉為圓形或卵圓形,中後期為橢圓形。幼苗期葉片為綠色,中後期葉片呈現深綠色。花冠為白色微藍,雌雄蕊俱全,大部分品種結實率高,地下莖和鬚根入土深,暴露在地表的匍匐莖較少,分枝能力和抗逆性強,揮發油產量較穩定,但油的質量不如紫莖類型。

薄荷的主要用途

1、食用:薄荷具有醫用和食用雙重功能,主要食用部位為莖和葉,也可搾汁服。在食用上,薄荷既可作為調味劑,又可作香料,還可配酒、沖茶等。

2、藥用:薄荷是中國常用中藥,幼嫩莖尖可作菜食,全草又可入藥,治感冒發熱喉痛,頭痛,目赤痛,肌肉疼痛,皮膚風疹搔癢,麻疹不透等症,此外對癰、疽、疥、癬、漆瘡亦有效。薄荷含有薄荷醇,該物質可清新口氣並具有多種藥性,可緩解腹痛、膽囊問題如痙攣,還具有防腐殺菌、利尿、化痰、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。大量食用薄荷可導致失眠,但小劑量食用卻有助於睡眠。

歡迎分享文章到社交網絡:養花網 » 薄荷百科

評論 0

  • 暱稱 (必填)
  • 郵箱 (必填)
  • 網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