菖蒲(學名:Acorus calamus L.):別名白菖蒲、藏菖蒲。多年水生草本植物,根狀莖粗壯。葉基生,劍形,中脈明顯突出,基部葉鞘套折,有膜質邊緣。多生於沼澤地、溪流或水田邊。下面為大家介紹菖蒲的詳細資料。
菖蒲的資料
形態特徵
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為天南星科菖蒲屬,全株有毒,以根莖毒性最大。大量誤食會引起幻覺。其根莖橫走,稍扁,分枝,直徑5-10毫米,外皮黃褐色,芳香,肉質根多數,長5-6厘米,具毛髮狀鬚根。
葉基生,基部兩側膜質葉鞘寬4-5毫米,向上漸狹,至葉長1/3處漸行消失、脫落。葉片劍狀線形,基部寬、對褶,中部以上漸狹,草質,綠色,光亮;中肋在兩面均明顯隆起,側脈3-5對,平行,纖弱,大都伸延至葉尖。
花黃綠色,花序柄三稜形;葉狀佛焰苞劍狀線形,漿果呈長圓形,紅色。花期(2-)6-9月。
品種分類
有三種植物,均簡稱菖蒲。如:節菖蒲、石菖蒲和水菖蒲等,它們分別來源於不同的植物,其功能主治也不同。
1、節菖蒲:
又稱九節菖蒲、菖蒲。來源於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的乾燥根莖。性溫味辛,功效開竅化痰,醒脾安神。藥材性狀:略呈紡錘形,稍彎曲,長1~6cm,直徑3~7mm。表面棕黃色至暗棕色,具多數半環狀突起的環節,斜向交互排列,節上有鱗葉痕及點狀突起的根痕。質堅脆,折斷面顆粒狀,類白色,粉性,有淡黃色維管束小點斷續成環。氣微,味微酸而麻舌。
2、石菖蒲
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乾燥根莖。性溫,味辛、苦,功效化濕開胃,開竅豁痰,醒神益智。藥材性狀:呈扁圓柱形,多彎曲,常有分枝,長3~20cm,直徑0.3~1cm,表面棕褐色、棕紅色或灰棕色,粗糙,有疏密不均的環節,具細縱皺紋;上面有略呈三角形的葉痕,左右交互排列;下面有圓點狀根痕或殘留鬚根;節部有時可見毛鱗狀葉基殘留。質硬脆,折端面纖維性,類白色或微紅色,內皮層環紋明顯,可見多數散列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點。氣芳香,味苦、微辛。根莖呈扁圓柱形,稍彎曲,常有分枝,長3~20cm,直徑0.3~1cm。表面棕褐色、棕紅色或灰黃色,粗糙,多環節。
3、水菖蒲
又稱藏菖蒲,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的乾燥根莖。性溫,味苦,功效化痰開竅,健脾利濕。藥材性狀:形似石菖蒲,但較粗大,少分枝,直徑1~1.5cm。表面類白色至棕紅色,節較稀疏,節間長2~15mm。質堅硬,斷面纖維性差,呈海綿樣,有多數小空洞,略有泥腥氣。根莖扁圓柱形,少有分枝,長10~24cm,直徑1~1.5cm。表面類白色至棕紅色,有細縱紋;節間長0.2~1.5cm,上側有凹陷的圓點狀根痕,節上殘留棕紅色毛須。質硬,折斷面呈海綿樣,類白色或淡棕色;橫切面內皮層環明顯,有多數小空洞及維管束小點。氣較濃烈而特異,味苦、辛。
產地分佈與生長習性
原產我國及日本,前蘇聯至北美也有分佈。分佈與我國南北各地。廣佈世界溫帶、亞熱帶。
生於海拔1500-1750米(2600米)以下的水邊、沼澤濕地或湖泊浮島上,也常有栽培。最適宜生長的溫度20-25℃,10℃以下停止生長。冬季以地下莖潛入泥中越冬。喜冷涼濕潤氣候,陰濕環境,耐寒,忌乾旱。
主要價值
祛避邪疫
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時節,懸菖蒲、艾葉於門窗,飲菖蒲酒,以祛避邪疫;夏、秋之夜,燃菖蒲、艾葉,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。菖蒲劍葉盈綠,端莊秀麗,是室內盆栽觀賞的佳品。 用菖蒲製作的盆景,既富詩意,又有抗污染作用。古人夜讀,常在油燈下放置一盆菖蒲,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氣中微塵的功能,可免燈煙熏眼之苦。
驅蟲
菖蒲還是極好的「綠色農藥」。將菖蒲根莖500克搗爛後,加水1-1.5千克熬煮兩小時,經過濾所得的原液,兌水3-6千克,可有效防治稻飛虱、稻葉蟬、稻螟蛉、蚜蟲、紅蜘蛛等蟲害。
觀賞價值
菖蒲是園林綠化中,常用的水生植物,其豐富的品種,較高的觀賞價值,在園林綠化中,得以充分應用。菖蒲葉叢翠綠,端莊秀麗,具有香氣,適宜水景岸邊及水體綠化,也可盆栽觀賞或作佈景用。葉、花序還可以作插花材料。園林上叢植於湖,塘岸邊,或點綴於庭園水景和臨水假山一隅,有良好的觀賞價值。
藥用價值
菖蒲其花、莖香味濃郁,具有開竅、祛痰、散風的功效,可祛疫益智、強身健體。歷代中醫典籍均把菖蒲根莖作為益智寬胸、聰耳明目、祛濕解毒之藥。
全株芳香,可作香料或驅蚊蟲;莖、葉可入藥。 【藏藥】榜那:塊根治流感,,炭疽病,風濕痛;葉、花、花蕾治發熱性疼癰、頭痛、牙痛《滇省志》。 根狀莖(白菖蒲):苦、辛,溫。化痰,開竅,健脾,利濕。用於癲癇,驚悸健忘,神志不清,濕滯痞脹,洩瀉痢疾,風濕疼痛,癰腫疥瘡。
歡迎分享文章到社交網絡:養花網 » 菖蒲的資料:別名白菖蒲、藏菖蒲。多年水生草本植物,全株有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