龜背竹百科


養花網泡茶知識專區

龜背竹介紹

龜背竹(學名:Monstera deliciosa Liebm.)天南星科龜背竹屬植物。別稱:蓬萊蕉、鐵絲蘭、穿孔喜林芋、龜背蕉、電線蓮、透龍掌。

龜背竹是天南星科常綠攀援觀葉植物,莖幹上著生有褐色的氣根,形如電線,故名「電線草」。葉卵圓形,在羽狀的葉脈間呈龜甲形散佈許多長圓形的孔洞和深裂,其形狀似龜甲圖案,莖有節似竹干,故名「龜背竹」。

形態特徵

龜背竹為攀援灌木,背竹為半蔓型,莖粗壯,節多似竹,故名龜背竹;莖上生有長而下垂的褐色氣生根,可攀附它物向上生長。葉厚革質,互生,暗綠色或綠色;幼葉心臟形,沒有穿孔,長大後葉呈矩圓形,具不規則羽狀深裂,自葉緣至葉脈附近孔裂,如龜甲圖案;葉柄;長30—50厘米,深綠色,有葉痕;葉痕處有苞片,革質,黃白色。花狀如佛焰,淡黃色。果實可食用。在栽培中還有斑葉變種,在濃綠色的葉片上帶有大面積不規則的白斑,十分美麗。花期8-9月,果於異年花期之後成熟。

生長習性

龜背竹常附生於熱帶雨林中的高大樹木上。喜溫暖濕潤環境,切忌強光暴曬和乾燥。生長適溫20~25℃,冬季夜間溫度幼苗期不低於10℃,成熟植株短時間可耐5℃,低於5℃易發生凍害。當溫度升到32℃以上時,生長停止。夏季需經常噴水,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,葉片經常保持清潔,以利於進行光合作用。

生長期間,植株生長迅速,栽培空間要寬敞,否則會影響莖葉的伸展,顯示不出葉形的秀美。盆栽土要求肥沃疏鬆、吸水量大、保水性好的微酸性壤土,常以腐葉土或泥炭土最好。

分佈區域

龜背竹原產墨西哥,在歐美、日本常用於盆栽觀賞,點綴客室和窗台,較為普遍。南美國家巴西、阿根廷和美洲中部的墨西哥除盆栽以外。在中國南方用蛇木柱支撐生產的盆栽龜背竹,暢銷全國各地,成為廣東觀葉植物中的拳頭產品。

繁殖方法

播種法:龜背竹宜在室內進行,地播、盆播均可。播種前先將種子放40℃溫水中浸泡10小時,播種土壤可用素砂土,且應高溫消毒。播種後室溫保持20~25℃,盆口蓋上塑膠薄膜,保持80{bf}以上濕度,播後一般20~25天發芽。

扦插法:選取莖組織充實、生長健壯的帶有兩個節的莖段作為插穗 ,剪去葉片。把插穗橫臥於苗床或盆中,埋土,僅露出莖段上的芽眼,之後溫度保持在25~27℃之間和較高的空氣濕度。 約經一個月左右即可生根抽芽。

龜背竹的主要用途

園林用途:龜背竹株形優美,葉片形狀奇特,葉色濃綠,且富有光澤,整株觀賞效果較好。我國引種栽培較為廣泛,美麗奇特多姿的龜背竹,是著名的室內盆栽觀葉植物,主要用作盆栽室內觀賞,可作淨化材料;葉片可作鮮切花切葉,其葉型獨特,可作插花中的配材。

龜背竹相關品種

常見同屬觀賞種有多孔龜背竹(M.friedrichsthalii),葉片長卵形,深綠色,中肋至葉緣間有橢圓形窗孔,窗孔外緣至葉緣的間距稍寬。洞眼龜背竹(M.epipremnoides),大型種,葉厚似樹籐,葉片長70~80厘米,深綠色。翼葉龜背竹(M.standleyana),葉卵圓形,葉長15~20厘米,葉基鈍圓,葉面濃綠色,葉柄寬扁,具翅翼,長10~30厘米。斑紋翼葉龜背竹(M.standleyanacv.Variegata),葉面深綠色,有乳白色的斑點或斑紋。斜葉龜(M.obliqua),葉長橢圓形,葉基鈍歪。窗孔龜背竹(M.obliguavar,expilfa),葉長卵形,葉基鈍歪,窗孔數多,窗孔面積大。另外還有星點龜背竹(M.Punctulata)和孔葉龜背竹(M.adansonii)。

歡迎分享文章到社交網絡:養花網 » 龜背竹百科

評論 0

  • 暱稱 (必填)
  • 郵箱 (必填)
  • 網址